小非农制造服务业PMI引发经济衰退预期 资金仍集中在ETH
文章来源:Web3团子
最近两天最大的热点就是Twitter的Logo更换以及ETH价格上涨以及和BTC汇率的上升。而且上海升级也算是币市中“稀有”级别的利好,甚至很多小伙伴都认为ETH的上涨会带动ALT的普涨或者板块轮动。但ETH能涨到什么时候?
最近两天除了欧佩克+减持在折腾外,宏观市场并没有太大变化,虽然美联储偶尔还有官员露面,但所说的话已经不被市场采信了,更多的信息还是聚焦在周五晚上即将公布的非农数据。毕竟就业一直是让美联储头疼的地方,就业市场保持旺盛说明美国的经济情况还有韧性,但失业率处于史低水平也难以消弭通胀。
所以之前就说过,不论非农的数据出来的结果是什么,都是坏数据,无法就是现在就很坏,或者是以后会很坏。当然如果只局限在眼前的话就业率提升一点,参与工作的人减少一点都是对于市场有利的因素,尤其是从今天公布的小非农来看就业数据低于前值,低于预期也算是小利好了,毕竟ADP和非农一直有差距。
受到小非农的影响,纳指期货出现了暂时小幅上升的迹象,甚至黄金都向上涨了一点,这就是风险和避险的双重博弈,本来BTC和ETH也应该乘着这难得的东风涨小涨一波的,但好巧不巧的这时候公布了MicroStrategy又在28,000美金左右购买了1,045枚BTC,消息一出BTC和ETH的价格就开始下跌。
甚至ETH一度跌破了1,900美金。这也就是魔咒吧。但不管怎么说,目前MicroStrategy持仓BTC的成本已经下降到29,900美金的下方,毕竟持仓了14万枚BTC,这就代表着只要BTC的价格冲破30,000美金,MicroStrategy的账面盈利就是1,400万美金。很难想象之前还有小伙伴说人家是大怨种,等着人家暴雷。
而且一旦BTC达到三万美金,很有可能 $MSTR 就会开始上涨了,这个应该是明面上的利好,做美股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当然前提还是BTC突破并且站稳三万美金,稍微有点梦想的话,进入到牛市如果BTC能回到6万美金的上方,我都有点不敢想了。所以最起码对BTC来说,可能最大的福报就是长期持有。
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要信的话,你要不信,说什么都白搭。(截止到发文的时候BTC和ETH的价格已经涨上来了,不知道这次MicroStrategy是否可以打破“逢买必跌”的魔咒)。而同样的魔咒,虽然很多小伙伴不太愿意去相信,但毕竟还没有证实失败过的就有两个,一个是BTC减半(前后)会带来价格的上涨。
另一个就是美国的中期大选后一年内美股会有较高的上涨,尤其是中期大选前跌的越狠,中期大选后上涨的就越高。而且这个魔咒在这次的中期大选后都是成立的,从时间中可以看到从去年11月到现在,标普500上涨了超过了10%,纳斯达克100上涨了将近30%,而BTC和ETH的上涨都普遍的超过了80%。
所以有些时候不信,还是真的不行,尤其是历史中从来没有翻过的舟确实值得刻一下。而剩下从五月到十一月的涨跌从历史数据中就不在是非常友善了,历史中不乏在这个时间段中反而出现下跌的情况,不过从比例来看,还是(小幅)上涨的概率会更大一些。而且随着上海升级的结束,下一个可预见的利好就是减半了。
周五的非农,周二的CPI,仍然很有可能是对币市价格造成影响的两个因素。但相信,未来会更好。
晚上几乎都在说BTC和ETH下跌的事情,尤其是ETH,很多小伙伴问不是因为上海升级的利好么,怎么就利好了不到一天就没了。其实如果单纯从币市的角度来看,除了狗庄故意诱多以外就是正常回调这两个解释,不过从玄学方面还是有MicroStrategy逢买必跌的魔咒。但是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非常明显。
纳指期货和BTC的走势几乎是一般无二,也许你认为这仅仅是巧合,但也不妨碍了解一下为什么纳指期货在下跌。到这里也有小伙伴在问,不是美股开盘前公布的小非农数据低于预期和前值,对美联储来说不应该是好数据吗,即便是影响到美国的经济衰退,那也是第二季度的事情了,为什么现在会爆发?
其实这是一个多方面的结合的原因,不知道小伙伴们是不是还记得,我从周一就开始说的科技股疲软的事情,当时也用了大空头威尔逊的言论,表示说科技股目前难以继续维持20%的上涨幅度,当预期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和政策弱相关的行业才有机会成为避险资产,科技股还不行。
尤其是从本周开始明显能看到科技股的资金开始抽离,更多的进入到以投资未来的AI和机器人技术的ETF以及货币市场基金(MMF)中,后者更多的还是会投资美债为主的低风险资产。尤其是昨天黄金突破2,020美金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避险情绪的上升。而今天的小非农只是其中一个诱因。
叠加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的影响下,已经在开始交易经济衰退的影响了,而且这一次寻求的“避险”,已经不在是上一轮因为银行暴雷的原因而担心承兑出现的“避险”情绪,那个时候是有投资者愿意配置BTC来避承兑的险,但现在更多的则是交易员和投资机构去避资产贬值的险。讲人话就是要尽量保证资金不缩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连视为“避险”的科技股都不在是避险资产,就更别说BTC和ETH了,相对来说ETH还是有上海升级的利好,目前的下跌后未必就没有在上升的机会,但就像我们在早些所说的,宏观情绪还是会对市场有所影响,比如今天美联储的“鹰二”梅斯特又发表出提高中端利率的言论,这就是冲着5.5%去了。
其实不论是传统风险市场还是币市,都是冲着预期去的,银行暴雷时候市场反而上涨就是预期美联储不会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紧缩,而ETH的两次利好也都是预期会有“拉盘”的作用而上涨。但现在明显的可以看到预期美联储“宽松”的可能已经在降低,经济衰退已经成了目前交易的核心,疲软的经济数据就是主要原因。
截止到今天凌晨一点的BTC持仓价格分布,从昨天凌晨一点到现在历时24小时的BTC链上地址变化。随着现在风险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更多的资金开始离开科技股寻求防止资产贬值的避险,而和科技股仍然有较强关联性的BTC也受到了同样的抛售行为。
尤其是当价格出现下跌的时候,可以明显的看到BTC在链上的流动性出现了上升,相比昨天提升了15%左右,有将近11万枚BTC发生了地址变化。其实通过这么长时间数据的分析相比大家也都知道,尤其是当价格发生下行的时候,长期持有的BTC并不会有太大的反应,更多的还是短期持有筹码的离场。
从细节数据来看持仓成本在15,000美金下方的整体获利筹码,以及50,000美金上方的亏损筹码所组成的长期持有BTC,继续保持较低的换手,平均每小时的减持只有不到60枚BTC,放在工作日已经是偏低了。而30,000美金上方的整体亏损筹码最近24小时的平均减持相比昨天虽然降低了,但仍然是较高的数据。
平均每小时的减值也超过了355枚,昨天是因为Gemini内部转账产生了七千余枚的BTC更换地址,而今天在同一价格几乎也是同一时间Binance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内部转移,其中涉及到的部分筹码就是这部分了,所以虽然会降低长期持有BTC的数据,但是实际上还是交易所的更换钱包导致,并不是用户的抛压。
其实即便是这部分的筹码就是用户的减持,但长期持仓BTC的离场仍然很少,更多的抛压还是来自于短期持有的筹码,尤其是从流动性中可以判断,短期获利,尤其是20,000美金上方筹码的减持仍然是最多的部分,这也形成了低价筹码换高价筹码的局面,在提高了BTC购买门槛的同时也减少了短期抛压的可能性。
而从URPD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当前的BTC价格仍然维持在28,000美金左右,而且堆积量再一次继续提升,当前已经突破了68万枚的存量。之前我们也多次说过,虽然当前的位置还是不错的,“可攻可守”但是如果单一价格上的存量过高很容易引发价格的反复震荡,只有洗掉了不坚定的筹码后才有进一步拉升的可能。
从资金面的数据来看,最近24小时USDT的市值再次上升了将近1亿美金,尤其是USDC已经没有FUD以后,更多的USDT市值的增加还是可以看作是外部资金的入场。对于提升或支撑BTC和ETH的价格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从最近24小时的购买力情况来看,虽然是有少许的提升,但相比三月份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而相对USDT来说,USDC的市值已经是连续三天出现正向流入了,今天再次上升了1,000万美金左右,前两天都是因为BUSD市值降低导致,而且相比BUSD市值的减值来说,增加量还是不能覆盖。但今天BUSD的市值却没有变化,所以USDC的市值上涨很有可能是美元资金的回流,甚至是主力稳定币的市值都在连续三天上涨了。
但是从目前USDC转移到交易所的资金量来看,仍然是处于继续降低的状态,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不论是USDT还是USDC都出现了购买力日益降低的情况,虽然未必会阻碍BTC和ETH价格的上行,但是当购买力过低的时候想要币市价格大幅上涨的难度会高很多。而且从现在来看更多的资金还是集中在ETH上。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