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rayaki & THUBA DAO:通过案例分析Web3社交流派之争
致谢
去中心化媒体和研究组织 DAOrayaki 公开资助 THUBADAO 展开独立课题研究,并进行公开成果分享。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Web3、DAO 等相关领域内容。本文是资助成果的第三期分享。
DAOrayaki 是一个代表社区意志、功能齐全的去中心化媒体平台和研究组织。旨在链接创作者、资助者、读者,并提供 Bounty、Grant、预测市场等多种治理工具,激励社区自由的展开研究、策展及报道多类话题。
THUBA DAO 是由清华大学区块链协会(THUBA)成员所发起的去中心化组织。THUBA DAO 致力于将Web3世界带给每一个学生,成为连接海内外区块链社区的桥梁,并培养最优秀的下一代 Web 青年与先锋者。
前期分享可参考:
DAOrayaki & THUBADAO | Web3.0 时代的链上媒体平台、链上自媒体与媒体 DAO
DAOrayaki & THUBA DAO |多案例分析代币经济设计思路
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细分赛道为:Web3应用层——社交与内容场景——DID/创新场景(以元宇宙3D空间为代表)。
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先从人类(C 端用户)的需求拆分,Web3生态目前缺少杀手级应用场景,只有 金融 交易和炒作的应用场景,所以吸引用户入场的主要手段是财富效应。但是作者认为,除了金融交易之外,还有真实的应用场景。可能引爆生态的是内容赛道,首先因为它本身就是数字原生,比如歌曲、文章、短视频等。同时,还天然有社交场景的配合。
一、行业分析
该赛道成长空间
ⅰ.该赛道规模(TAM)
全球 12 亿 15 岁至 24 岁的青年人,中国 2 亿,是初期用户。因为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对新的数据标签感兴趣,也有大把的时间,年轻人群体有身份认同感,对于一点点的经济刺激都很乐于接受。
每个用户的 life time value 6000 RMB(每年创作出价值 2 万元的 NFT ,交易费用 600 元,持续 10 年)。
所以市场规模将是:全球 72000 亿 RMB,也就是 1 万亿美元;中国 12000 亿 RMB,也就是 2000 亿美元。
ⅱ.该赛道渗透率(使用人数/加密 货币 总用户数)
目前赛道极早期,使用人数低,代表性的 DID 基础 Galex 的总地址 420 万左右(未去重); ENS 总域名注册数量已突破 255 万个,用户人数 57 万;CyberConnect 用户量已经突破 150 万人。所以渗透率 1% 左右。用户依然使用传统的Web2社交与内容软件为主。
注:加密货币总用户:Triple A 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拥有 3.2 亿加密货币持有者,其中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4602 万,人口占比 13.74% )、印度(2741 万,人口占比 2.00% )、巴基斯坦(2645 万,人口占比 11.50% )、尼日利亚(2233 万,人口占比 10.34% )和越南(2021 万,人口占比 20.27% )。中国(包含内地和香港地区)排名第六,用户量略高于 2000 万。此外,加密用户中 72% 的人年龄在 34 岁以下, 71% 的人拥有学士或更高学历,平均年收入达到 2.5 万美元。
ⅲ.用户数量及背后的驱动力,从而判断该行业正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
处于早期种子用户阶段。幼稚期。
下一个阶段是用户成长期,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从三个方面:
1. 渠道方面,低门槛 钱包 (非助记词钱包)的推广,降低了用户的钱包、私钥、资产的使用门槛;
2. 用户心智方面,开展对于真实的资产所有权的教育,让用户知道拥有自己的数据资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也是整个Web3的叙事逻辑;
3. 真实的使用场景逐渐完善:不仅仅局限于炒币、金融投机场景,而应该出现更多的使用场景。我们不要只盯着 OpenSea 的五万日活用户,或者 币安 的 20 万日活交易用户,还是需要回到大众互联网用户的根本需求上,让大家慢慢熟悉私钥和助记词(低门槛钱包可以加速这一进程),通过 NFT 掌握自己的数字资产。如果可以把他们花在腾讯、字节和阿里的时间转移到 Web3 里,就一定能够实现商业价值。
ⅳ.该赛道还关注哪些指标
1.主要关注用户数,进一步分为总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日活跃用户数、新增用户数。在Web3世界里,主要关注 UAW(unique active wallets)。可以看到 30 day 的用户交易量偏低。比如目前 GalxeID 已经有大约 420 万个地址,上个月的月活是 57 万个,所以活跃用户的占比大概是 1/9 ,不能算是很大。
2. 其次关注 Volume 交易额(Web3)。下图的项目可以分成两大类:DID 基础(Galxe、Lens)、创新社交场景(元宇宙为主, Decentraland )
竞争格局(最重要,一定要多对比)
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
1.Web2世界已经建立了非常完整、甚至是垄断的社交生态,从即时聊天频道(微信、discord)到社交媒体(微博、推特)再到内容产出平台(小红书、知乎)等等。怎么从这里突破重围?一定要重视Web3的总体叙事逻辑,那就是用户的数据和资产的所有权。
2.在Web3的社交场景内部,现在有两个流派,侧重点不同
a. 一个是 DID 派 ,希望先把围绕个人的所有数据都聚合起来,包括行为数据、成就数据、声誉数据和贡献数据等等。
比如,你是否在 Uniswap 里提供过流动性,在推特上有没有被大 V 点赞,在 Github 上有没有贡献过代码和合约等等。有了聚合数据之后,就能够有使用场景,首先就是项目方 空投 一般都会获取用户在协议里的贡献凭证。或者可以通过一个更直接的指标,比如类似芝麻信用这种评分机制。代表的就是 Galex、Lens。
i. Galxe:通过 KYC 服务来标明个人身份。(在现有的解决方式中,一种是通过不断核验链上行为,从而确定链上地址归属,比如 nansen 的 smart money 追踪功能;另外一种就是通过直接的前端 KYC 来确保上链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将其作为链上行为的标识来源。)KYC 不是去中心化的操作方式,Galxe ID 运作的实际原理不是其所宣称的去中心化方式,这也是其产品最为人诟病之处。
ii. Lens 官方推出的示范应用——LensFrens,基本可视为去中心化的 Twitter,用户可在其中关注与自己相似的用户。Lens 生态中目前较为出色的应用包括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应用 Lenster、可基于用户 Web3 足迹推荐 Profile 的 LensFrens、Share-to-Earn 社交应用 Phaver、链接趋势排行榜 Refract、去中心化「YouTube」Lenstube 等,也有针对创作者或资深人士的时间拍卖网络 Soclly、提供名人视频定制服务的 Clipto、AI 技术 创作 NFT 图片生成器 LensAI 等相对创新的项目。但是活跃程度很低:大部分应用仍未取得明显的网络效应,目前其 Profile Mint 数量在 10 万+量级,但其日活在 600 人左右,并且只有 44% 的注册用户发布过内容。在 Lenster 中,发帖超过 20 篇的只占 10% 左右的比例,而 36% 的用户至多发布过一篇贴文,网络并未取得活跃之时便已经出现创作者的中心化趋势。
https://dune.com/iamyakuza/lensprotocol
ⅲ. Mask Network 代表的插件型协议:本质上这种模式的用户识别工作由推特、Instagram 来完成,而用户数据掌握在用户手中,是一种对中心化的妥协。
ⅳ. ENS:首先,ENS 不仅可以被作为 NFT 进行展示,也是实际可以运行的以太坊网络域名,通过启用 IPFS 服务,可以构建完全去中心化的用户体验流程,完全做到个人对网站域名、数据的掌控,而不依赖于中心化服务商。其次,ENS 域名也可以被作为个人名片进行展示,个人、组织在购买个人相关的域名后,可以放在 Twitter 等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独特形象。ENS 总域名注册数量已突破 255 万个,用户人数 57 万。2022 年 9 月份 ENS 新域名注册数量近 40 万个,超过 7 月份的 37.88 万个,创月度注册数历史新高。ENS 行情火热的背后说传统互联网的域名生意的再一次复活,其炒作逻辑如下:买入现实中顶级企业、组织的域名,等待其出高价收购;注册吉利号,如 666.eth、 888.eth 等符合特定受众的号码,等待出售;批量购买,以投资 PFP NFT 的逻辑低价“扫货”,等待 ENS 域名市场的火热后在二级市场上售出。
ⅴ. Unipass:一个低门槛钱包
iv. CyberConnect:CyberConnect 只解决了 DID 的一部分,认的是钱包地址,而非“人”。提供了三个主要功能:关注按钮,检索关注者和追随者名单,以及获得推荐关注者名单。在首页,用户用来连接网页 APP 的钱包地址将被展示。此外,用户可以根据罗列的 logo 连接其他已有的社交平台账号,包括中心化的社交平台 Twitter、NFT 交易市场 OpenSea 等等。而用户持有的 NFT、POAP 等资产信息也将罗列在首页。在 2022 年 1 月,其用户规模在 40 万人左右,但截止 10 月,其用户量已经突破 150 万人,Binance,Protocol Labs 等 24 家深度参与其中,并且还包括 SpaceID,NFTGo,helloword,ZKlink 等 35 种生态应用。
ⅵ. POAP 是一种保存链上经历的可靠记录的新方式,每次参加活动,POAP 收集者都会得到一个独特的徽章,该徽章由链上信息支持。如果说社交是双向的点对点高频模式,那么 POAP 是人和事的链接证明,一次参与,终身有效。本质上,这和 Lens Protocol 类似,是一个供其他 POAP 服务调用的一个组件,任意 POAP 项目或者项目方都可使用 POAP 来搭建自己的声誉系统,当这种系统积攒的数据足够多,个人的链上信息也就会足够丰富,每个活动 POAP 都可实现 DID 的功能。
ⅶ. HEYFOO:基于 Conflux 打造的面向Web3的钱包应用。通过 HEYFOO 钱包,用户可对自己在Web3世界的四种主要属性进行管理和交互:数字身份(具有 SBT 特性的数字会员身份)、数字资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藏)、Web3经历(参与活动获得的 POAP)、贡献量证明(参与社区、项目、商家共建获得的积分)
ⅷ. quest 3 :用户在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的同时主动接收广告信息,进而转化为社区成员,为项目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了广告主和用户的双赢。Quest 3 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完成任务和观看广告赚取加密货币。任何人都可以加入活动,在完成任务后,可以得到一个绑定的 NFT 作为链上成就,这个链上数据经过许可后可以被其他人索引。但可以看到,主页上依然是 B 端用户发任务,而且活跃度很低。C 端用户自己的玩法没有
b. 另一派是创新场景派,主要是通过元宇宙这样的3D空间吸引消费者进入,以用户的猎奇心理拉新,然后以用户在3D空间里面的活动不断记录数据,沉淀数据,然后以 NFT 或者 token 的方式激励给大家。 代表的就是 Decentraland、Sandbox。但是,如何提升用户量和活跃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牛市,由于 KOL 和机构不断在这些元宇宙空间里购置土地,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吸引散户入场,但是大家的需求主要还是停留在 C 端财富效应、B 端市场营销的阶段。这就导致,在熊市随着财富效应的退潮,用户的参与意愿下降极为明显。Decentraland 官方声称在 9 月份拥有 1074 名活跃用户。然而,据 DappRadar 数据,过去 30 天内最多只有约 500 名活跃用户。这个体量可以说是令人失望。
ii.竞争优劣势比较
1. 首先是Web3社交场景和Web2社交场景的比较。微信群聊等传统Web2: 500 人的群聊上限(不如 discord),设置一大堆群聊,但是信息不互通;没有 NFT 门票准入机制,用户可以自由加入频道,无需验证,所以并不能实现低成本的可信环境,里面的用户很多都是凑人头,并不是真的了解、喜欢这个项目。没有可信的环境,大部分用户是被随便拉进来的,真正了解项目的用户占比很少,更别提持有项目的用户了,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外部流量池,属于撑面子,但是真正价值捕获太少,对项目方来说营销的效果一般,大部分是死群(没有区块链建立的可信验证机制);最大的问题是:群聊里的积极发言者没有激励,所以降低了发言、创作的积极性(没有Web3带来的创作者经济)
2. Web2.5 的尝试:主打金融场景引入用户进入Web3的世界。中国有 500 家 数字藏品 交易平台:仅有金融炒作的属性和场景,不可持续。2022 年数字藏品行业的火爆,我觉得是完全非理性的,对数字藏品的爆炒根本就是基于海外对财富预期的渴望的转移。当大家发现它没有实际的用途,也不能带来社交上虚荣的炫耀价值,本身又没有可持续的品牌外延的时候,藏品的内核就倒塌了,市场也会逐渐回归理性。
3. Web2社交场景内部的流派比较:DID 派通过聚合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让消费者获益,从而更加Web3原生。而创新场景相当于是通过一个新颖、猎奇的场景来吸引用户,然后再沉淀用户的数据资产。两个用户的切入思路。
未来竞争格局的判断
1.我认为未来的整体社交场景一定是:Web2社交产品的黏性(网络效应、新奇场景)+用户数据资产登记上链+用户可以有数据资产的利用场景(交易、广告费等)。只不过目前这两大流派的切入点各有侧重。从目前的 产业 发展来看,由于元宇宙的相关配套设施还在早期阶段,所以沉浸感的效果尚未达标,尤其体现在用户数上,会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我倾向于先聚合用户数据、搭建生产关系,再逐渐提高生产力的逻辑。
项目分析:下面以两个国内的项目为例
首先,我需要介绍,为什么我选择国内的web3创业公司。
结合最近几年国内外互联网的股价和招聘情况,说实话我觉得这几年年轻人能做的事业好像就两个 3 ,哪两个三,一个核酸,一个 Web3。
现在核酸时代结束了,在这之后应该怎么办?传统Web2互联网巨头的时代也很难有太多的增长机会了,我们这届年轻人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工作被裁员、生活被剥削似乎是宿命。
但真是如此么?
海外的Web3革命如火如荼,但国内Web3的发展依然处在很萌芽的状态,这里面有一些 政策 和市场的偏见与束缚,但我们应该能看到,中国的政府层面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政策其实是很多的,从 19 年底习大大就确定区块链是核心技术,所以朝向Web3发展的未来趋势是不可逆的。
我们相信Web3是未来,因为它代表着用户的数据主权、资产主权,是对传统Web2巨头垄断剥削用户数据的宣战。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而在早期,需要我们这样的布道者去宣传推广和传播。我们的使命,就是影响更多年轻人进入Web3的兔子洞,从而让大家了解、识别、并运用Web3的精神,解决现实世界里面的诸多问题。套用一句最近很热的话,在Web3,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命运的第一负责人。
而这些,对于中国的用户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是需要持续布道、号召的。这是星星之火。
接下来,具体选择的案例:在 DID 中,我选择圆圈徽章;在创新场景中,我选择某元宇宙创业公司 V(元宇宙3D空间场景),我们对于项目方进行了调研沟通,欲图了解他们的战略、优势与挑战。
二、圆圈徽章项目分析
a.项目历史沿革与成长路径
i. 目前,用户的数据资产都放置在中心化平台的服务器里,这些互联网平台把这部分数据资产拿去卖广告、牟利,但是用户是享受不到任何收益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创作者过得很苦逼。
1. 一部分是 PGC,这些内容创作者正在被平台大规模剥削,特别是长尾和腰部的创作者们,没有获得太多的经济利益,而且无法凭借自己去接商单。比如 B 站 up 主,只能老实跟着平台的分成规则走,B 站自己不好过,up 主就只能拿粉丝的打赏。如何解决这些创作者的经济问题,保护他们被阅文、QQ 音乐、网易云音乐、B 站、快手和抖音剥削掉的经济价值?如何通过 Web3 的逻辑把这些创作者和他们的消费者打通,这才是我想看到的 Web3
2. 另一部分是普通 UGC:在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资产被平台夺走了收益。在社交和内容创作领域,用户创作的视频、文字、分析,二次创作的表情包、高赞评论等都是数据资产,但是所有权在平台方手中。即使抖音上发了一个评论获得了十万个点赞,其实啥都得不到,别说钱了,以后大家连你有过这个光辉历史都不知道。
ii. 灵动能够成为一个中国大陆用户友好的Web3宇宙,在这里,每个人的数据信息、数据资产都能够掌握在用户自己手中,用户自己享有使用权和所有权。
1.圆圈徽章是灵动的第一个产品。
2. 圆圈徽章的初期切入点是 B 端属性,定位是项目方办活动的工具。以 THUBA 为例,THUBA 可以在每次活动发一个腾讯文档,让大家签到,这是一种记录方式,但是用户无法社交展示。但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如果让大家在圆圈上领徽章,到后面大家有一个 THUBA 的徽章墙,一目了然看得出谁参加了哪些活动,谁是活动的积极贡献者。所以,逐渐地,对于用户来说,我们其实是把圆圈打造成是“第一个属于你的数字身份”,让用户可以在Web3世界里轻松地链接并分享你的数字信息(数字会员身份、活动记录 POAP、数字藏品和数字积分等)。后续,圆圈 DID.Ren 将支持用户免费在区块链上发行自己的数字信息,并迁移到自己喜好的区块链上。
3. 圆圈数字徽章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纪念品,用来记录生命中的各个非凡时刻。圆圈数字徽章将会成为灵动宇宙中每个人的身份凭证,记录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圆圈解决了目前用户没有地方放置、沉淀自己的数据资产的问题。然后,你可以把自己的徽章(数据凭证)展示出来,用户形成链上画像,可以认为你的 SBT= 100 个 NFT 的集合(无论这些 NFT 是否可以转让),之后数据的收益全部给用户分成;用户可以凭借自己有的徽章(NFT)在特定的频道里进行沟通、展示数据资产;内嵌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匹配伯乐和千里马。你可以类比为是国内版本的 poap+lens protocol,并且基于这层用户身份协议衍生出了创作者经济的应用场景。
b.项目核心能力
i. 领先优势:
1.国内的竞争格局:
a. 大家并没有注视到中国可以开展Web3,普遍认为中国不存在Web3生态。现在全球范围的Web3已经挺卷了,主要是因为用户数量级太低,所以只能内卷互相割。与之对比,国内反倒有大把的机会。我们认为,曾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海外向中国的范式转移,也一定会到来。
b. 大家认为中国的Web3目前的呈现方式是联盟链 NFT,但是弊端太大: 1. 用户没有私钥,所以对资产没有真实自主权,那么一旦平台出现问题,用户啥都没有。代表的例子就是腾讯幻核,在宣布关闭之后,里面的 NFT 变成了毫无价值的小图片、连泡沫都算不上;2. 底层数据不互通,只有封闭的生态;3. 只有交易功能,没有沟通的社区、展示的界面,用户没法开拓真正的应用场景。因此,只能满足用户的投机和炒作需求。这不怪用户,是因为项目方本身就没给用户更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一定会被革命。
c. 大家在寻找Web3真正落地的杀手级应用,我们认为,紧靠一个个孤立的 NFT 交易平台是不够的。首先,应该在国内的合规 公链 上开展社交应用、聚合交易平台,能够带来除了炒作场景之外更为持久、且有资本价值的社交场景,并能激发创作者经济。
2. 相比于其他基于伪Web3的联盟链公司或者是公链上面昂贵的 gas 费,圆圈徽章实现了一个局部最优解,那就是既降低了用户的上链成本,又能够让用户拥有真实的资产所有权。
to B 端:
-
和其他的竞争对手相比,圆圈徽章能够让 B 端用户免费发 poap,降低了发 poap 的成本。比如宇观,每个 poap 1 块钱,发 1000 个 poap 就 1000 元,就阻碍了 B 端。
-
而且相比于要翻墙的外网应用,圆圈徽章的服务所有的中国大陆用户都可以使用,对 B 端来说,用户基数扩大了太多。
to C 端:
-
让用户可以自行 跨链 ,把自己的徽章和 NFT 迁移到自己喜欢的链上。这是让用户真正拥有了资产和数据的所有权。
-
有人会说,选择哪条链没必要,用户不 care;而我要说,因为现在用户没有选择,更不知道他应该有选择权,这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布道与启发,让用户知道、让用户有所选择,Web3在中国的尝试就一定如星星之火。
-
此外,对于 C 端,圆圈内设计了一套积分体系,积分可以买域名,能够让用户玩起来,可以白嫖域名,也可以付费购买域名,域名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让用户最终可以轻微的实现财富效应。而这和其他的小图片 NFT 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个域名对应的是你的数字身份个人主页,有使用价值,所以不是干炒,而是实打实的有价值依托。这个需要在之后的产品中不断迭代,体现经济模型。
所以,圆圈这款产品在 B 端和 C 端的独特优势,这不仅是一款面向未来年轻人的web3应用,更是目前政策与市场环境镣铐下的最优解。
ii. 核心能力
ⅲ. 护城河:初期是切入的细分场景,然后是用户的增长形成双边效应网络效应,到最后一定是管理团队的认知水平,要时刻抓住时代的变化
c.目前的业务分析
i. 收入结构主要是: 1. 营销费用抽成;2. 链上徽章打印成实物证书的打印费和快递费(小钱)
d. 未来业绩增长点分析;
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要素分析
i. 主要是用户的增长点:种子用户就是年轻人。中国的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对新的数据标签感兴趣,也有大把的时间,大学生群体有身份认同感,对于一点点的经济刺激都很乐于接受。中国 2 亿年轻人,是初期用户。
ii. 后续增长:
1. 利用数据和资产的互联互通,使得用户产生黏性:由于用户在灵动平台上可以在对应的频道里进行沟通、社交、创作者经济,可以直接能看出来哪些项目的讨论热度高、持仓人数多,不再是两眼一抹黑的黑箱被项目方割韭菜,所以自然会产生黏性。
2. 用户拥有黏性之后,自然想要在平台上完成一站式操作,包括购买和交易 NFT。那么用户会主动从其他数藏平台把他们拥有的 NFT 直接链上转到灵动平台。
e.去中心化的实践
i. 圆圈徽章将接入没有用户私钥的联盟链生态(通过 BD)、海外公链的 NFT 资产,从而让中国用户只用一个账号便可获得整个web3世界的所有资产与画像。
ii. 一个可持续良好发展的 Web 3.0 ,在经济模型设计上一定需要满足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个项目必须给予用户非货币性收益,例如健康、社交或者娱乐,否则它就是一个建立在旁氏下的击鼓传花骗局。所以,不能只指望平台 token 作为激励,因为 token 迟早会被干趴下的(只要没有新用户),然后就死亡螺旋了。通过引入用户的打赏、购买、付费租用等方式,实现不断新增外部资产投入和非货币性收益产出
f.管理与运营能力分析
i. 团队情况分析:核心成员均来自清华大学和传统互联网大厂,技术创新与理想主义并重,元宇宙及Web3资深从业者,具备联盟链开发、钱包应用、NFT 交易平台及经济模型等经验,对行业有深刻理解。
三、某元宇宙创业公司
V 项目分析
a.项目历史沿革与成长路径
i. V 项目是国内的一家 NFT 交易及元宇宙场景平台,成立于 2022 年。一开始,靠数字藏品平台起家,先后成立了 PGC 平台(艺术家与 IP 经过允许可以发行 NFT)和 UGC 平台(普通用户可以自己发行 NFT)。抓住了 2022 年中国市场的巨大 beta 之后,积累了百万级别的用户,在数字藏品领域站稳脚跟,接着便开始建设独立的元宇宙空间,所以可以通俗理解为“国内版本的 Opensea+Decentraland”。
b.项目核心能力
i. 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元宇宙空间,用户的数量和活跃度都相对较低。而 V 项目的思路是先通过 NFT 交易平台汇集用户、留住用户,然后再通过元宇宙空间赋予用户真实的应用场景。目前,V 项目元宇宙及自身中心城 AURO 已开放,独立 App 即将上线,已引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华为、华润万象生活等众多机构及国内外知名品牌构建多元场景,更多实力品牌正在洽谈中。
ii. 核心能力:在技术层面,V 项目使用全球先进的移动端引擎+自建 V 项目编辑器,搭建具备生长性的宇宙内核,助创作者共创复杂交互和经济互通的3D内容生态场景;在经济层面,V 项目创建了 安全 开放的经济系统,搭建3D版内容生产和消费平台,赋能参与方铸造发行数字资产,迄今已完成接近 30 亿交易额;在社群层面,V 项目百万级社群用户,享有优质消费内容和娱乐过程,在国内的元宇宙空间中排名前列。
c.目前的业务分析
前期收入主要来自 NFT 交易的手续费抽成,后期将逐步拓展到元宇宙空间里的商业化,包括品牌营销收入、元宇宙地块销售收入等。
d.未来业绩增长点分析;
驱动业绩增长的核心要素分析
i. 主要的驱动要素依然是围绕元宇宙空间展开。无论是web2还是web3的元宇宙空间,都对品牌营销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在这个部分有很多的案例可以借鉴。品牌方可以通过 V 项目提供的低成本3D内容制作工具,打造3D虚拟优质生态空间,集商业售卖、游戏设定、娱乐交互、IP/商品 NFT 铸造、品牌营销推广宣传多样化、直播电商促销等多元功能性优势,利用现实与虚拟场景的相互赋能,与消费者的强效沟通,实现线上线下消费互动。V 项目生态内的百万级年轻用户也将在此开启沉浸式的体验、消费及社交、分享。同时,更多新商品的开发、用户服务、权益兑换,也将持续推动着品牌迅速占领用户心智,产生更多价值留存。
ii. 除此之外,逐渐开放 UGC 的创作权限。UGC 产能在元宇宙空间得到充分释放,创作新途径拉通更多合作契机。创作者擅长的视频创作与直播方式经由3D场景加持与针对性的内容转化,创新思维不受空间局限,形式更为丰富、效果沉浸出众。但相应的,也需要投入内容审核的人力成本,初期,V 项目的解决方案是所有的 UGC 不生成基本元素(比如土地、瓷砖等),需要基于平台已经建设出的元素进行搭建,相当于每个人都是设计师。
iii. 此外,对整个元宇宙大产业链进行积极合作布局,比如参与了老罗创立的新 AR 公司“细红线科技”的天使轮融资。
iv. 总体来看, V 项目的整体思路是解决“用户进入元宇宙空间干什么、满足什么需求”的重要难题。未来希望能够建设出:更强的 IP 影响力:打造自身 IP 光年以及数字人等;更有影响力的联名:如联合更多国际奢侈品、时尚大牌以及中国文化超级 IP 如故宫等;更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直播、游戏、演唱会等更多形式。
e.去中心化的实践
i. 目前暂没有 ERC-20 的经济模型,主要还是 NFT 相关(721、 1155 )。
ii. 基于没有私钥的联盟链,本质上采取中心化的治理方式,所以需要后续接入 DID 进行用户和资产的去中心化管理。
f.管理与运营能力分析
i. 股东方面,目前获得国有资本、风投等,也获得了上海市虹口区的政策支持,尽最大限度配合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元宇宙品牌营销、产业推动、实体经济赋能。
四、总结与评价
a.目前市场的主流观点
i. 这个行业怎么样?是否值得关注?非常值得关注。
1. SocialFi 被誉为Web3用户增长的最佳渠道,是 GameFi 之后下一个用户量级的引入方式。
2. 从用户体验的视角出发,DID 是 Web 3.0 的真正起点,而并不是 预言机 和公链等底层网络协议,DID 标明了进入者的身份;DID 必须是一种功能、模块,而不适合单独作为一种产品形态,钱包、邮箱、社交媒体、登录器、验证器都可内嵌 DID 功能;DID 作为身份标识串联起 Web 3.0 全部场景, DEX 取代 CEX、ENS 取代域名等会解放个人数据的所有权问题,个人价值可迁移。
3. 但在国内,各个联盟链之间依然没有形成互联互通,存在信息孤岛。所以,应该是同步进行:各个“孤岛”之间通过不同的运营思路吸引用户、做好留存,比如 V 项目截至 NFT 交易撬动用户进场,然后再通过元宇宙场景留住用户。同时,DID 的建设思路应该是通过 BD 合作的方式打通各个孤岛之间的底层用户,从而建设出一个巨大的、覆盖所有孤岛的流量池,形成贯穿的高速公路
b.本文作者的观点:对项目的使用体验和 insight
i. 这个行业怎么样?是否值得关注?
1. 行业现在的瓶颈依然存在,就是用户低门槛进场的问题,不然就是现在存量Web3用户的互割,难以形成气候。
2. 用户 DID 聚合了数据之后能干什么,有什么应用场景,有什么玩法能留存?
3. 此外,经济模型的问题,怎么样给足用户的激励,让用户有动力进场。如果纯粹是给用户 to earn 的方式获得 token,那么就形成了旁氏,死亡螺旋会很快到来,所以一定要有正外部性的收益方式。
ii. 这个项目怎么样?是否值得投资?
1. 元宇宙不仅仅是酷炫的 AR 场景和 VR 设备,区块链技术也不仅仅是上链部署一个个已经让人有些审美疲劳的数字小图片。Web3真正关乎的是一个人的身份、行为和价值。
2. Again,我认为未来的整体社交场景一定是:Web2社交产品的黏性(网络效应、新奇场景比如元宇宙)+用户数据资产登记上链(数据聚合,DID)+用户可以有数据资产的利用场景(交易、广告费等)。只不过目前这两大流派的切入点各有侧重。从目前的产业发展来看,由于元宇宙的相关配套设施还在早期阶段,所以沉浸感的效果尚未达标,尤其体现在用户数上,会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我倾向于先聚合用户数据、搭建生产关系,再逐渐提高生产力的逻辑。
3. 刚刚提到的三个问题:
a. 用户低门槛进入:前期先直接手机号注册,后期提现的时候,由于已经获得了激励,所以愿意承担注册钱包的成本,而且本身就是低门槛钱包,比较简单。
b. 应用场景方面,目前 DID 衍生场景的使用率严重不足,活跃度较低。主要是没有办法通过用户自裂变的方式进行传播,而仅仅依靠 B 端项目方投入金钱激励进行营销。其实经济激励并不是完全杜绝的,只不过羊毛不应该仅仅由项目方来出(海外发币、或者烧钱买流量),主要还是得侧重在 B 端商家(涉及到拉新成本的计算)、以及 C 端用户自己的激励(比如用户约线下桌游,可以发行 POAP,然后每个领 POAP 的人如果来了就能获得发起者的金钱补贴)。此外,还可以通过二次创作的方式,形成了大树干(一次创作者)+小树枝(二次创作者)的模型,共享流量池、普通用户 UGC 的创作也能够获得激励,从而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
c. 经济模型方面,法币+NFT 的模型,规避合规风险的同时,也能够减少平台的 token 抛压,所以到最后绝大部分由通过外部性激励和收益来跑通模型。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