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元宇宙,第三次复刻熟悉的“联想套路”?
来源:偲睿洞察文|睿思科技 孙越编辑|Emma
今年6月,联想集团委任HTC董事长王雪红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由于HTC近年来将业务转向VR/AR,此次人事调动引发业内对联想与HTC将一起探索元宇宙的猜想。
PC巨头联想也开始下场去做元宇宙了?
联想在元宇宙的最新动态是这个月中旬,定位于“构建工业4.0和新型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的帝拓思(DTOS)数字孪生操作系统在联想CVC创投周活动亮相。
上一个带有“元宇宙”词条的是2022年4月发布的联想元宇宙深瞳数字资产治理平台。
联想在元宇宙似乎要来真的——2014开始就布局VR/AR,目前看来,产品铺得还挺满:
尽管联想布局早,铺得满,但公众并不知晓联想已在元宇宙做了这么多,公众对于联想还停留在强大的PC业务和“昙花一现”的手机业务。
联想在终端入口上有着执念——无论是PC,手机,还是现在的元宇宙,联想都早早布局,把持终端入口,将产品铺满。
我们可以知晓的是,在这一套打法下,PC成功了,手机失败了,那么在元宇宙联想还会复刻PC端的成功吗?
本文将通过阐述联想在元宇宙的布局、联想一贯打法在电脑、手机业务的实践情况,探求联想在元宇宙的“联想”。
01、元宇宙的“联想”走了多远?
联想对元宇宙“白纸黑字”的战略构想,可以追溯到2016年——预计在2018-2020年,联想孵化基于元宇宙应用的AR/VR技术;在2020年以后,持续探索元宇宙新的计算场景,积累核心技术。
2022年,联想誓师大会上,关于元宇宙的构想又被提起:杨元庆表示,第二赛道着眼于未来2-3年,大力发展由新技术驱动的孵化业务,其中,基于元宇宙应用的AR/VR技术,联想将聚焦于B2B业务,逐渐构建起完整的元宇宙生态。第三赛道围绕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着眼于3年乃至更长远的基础性和突破性研究,其中也包括元宇宙等新的计算场景,将重点积累核心技术。
翻译一下,这些战略落地到实际,即:抓住一切可能的方向,先造出产品再说。
截止目前,我们能搜寻到所有联想元宇宙版图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2017年发布“全球首款消费级AR游戏沉浸设备”联想Mirage,售价1999元;
2018年发布“企业级准SAAS云平台”AH云2.0,旨在提升现场人员认知和工作能力;
2020年发布“最新一代轻量化分体式混合现实眼镜”联想晨星NewG2 pro,售价24999元;
2021年发布Think Reality A3 AR智能眼镜,仅面向企业级用户,其PC版适用于办公场景,工业版连接手机进行远程协作,起价1,349.99美元;
2022年4月,联想元宇宙深瞳数字资产治理平台问世,该平台聚焦于B2B,立志于构建完整生态;
2022年7月,联想新视界核心产品——帝拓思(DTOS)数字孪生操作系统以及联想新视界云渲染中心亮相联想CVC创投周活动,该产品被定位于“构建工业4.0和新型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
版图面积很大,发展程度几何?
C端硬件方面,联想早在2017年,元宇宙概念还未诞生之际,就推出过AR游戏设备Mirage,内置了三款星球大战游戏:光剑交战、全息象棋、策略战斗,并投放在联想官网商城、京东、联想4S店、Disney迪士尼官方旗舰店、苏宁等多个线上线下渠道。
2019年,联想又联合漫威推出了一款Mirage AR新游戏,并与Mirage AR头盔、通用手柄、追踪器搭配出售。
时至今日,在联想商城和京东商城,已经没有Mirage产品系列在售。时任联想全球副总裁、平板电脑及智能事业部总经理姚立曾在2017年采访时点评的一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这款产品不温不火的根源:“我们一开始做硬件起家,但很快发现这样行不通,光做硬件没有人要,我们需要内容。”
可是内容迟迟没有发展壮大,对比如今Oculus、PICO等产品,不难发现,联想起大早研发的AR设备,更像是某几款固定游戏的“捆绑品”,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容生态。
晨星MR眼镜,联想在C端的又一重点产品。官方介绍,这是一款“由联想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混合现实MR智能眼镜”,既可以在C端用于AR游戏、大屏观影、家居购物,又可以在B端用于智能巡检、远程协作、AR培训等场景,是一款适用于B/C端各大场景的硬件。
这款产品的背后,一家叫耐德佳的厂商功不可没。它是一家集AR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于一身的供应商,曾获得联想创投从pre-A轮开始的多轮投资。据联想创投方透露,联想把它从一个创业公司一路扶植成了联想认证的供应商。
在联想晨星MR眼镜中,耐德佳为其提供了核心光学技术,耐人寻味的是,耐德佳本身也有终端硬件产品,应用于医疗、工业等多个领域,一定程度上与联想产品线存在竞争关系。
除了核心光学技术由耐德佳提供,从公开资料看,联想并未披露SLAM技术是否由自研提供。参考其VR产品,联想曾使用的是微软的SLAM技术。含“联想”成分最高的部分是算法,支持环境跟踪、平面检测等功能。
除此之外,联想还发布过ThinkReality系列眼镜,定位于企业级客户,既可与个人电脑连接,又可适用于远程协作等任务场景。
截至目前,这些产品并未透露销量,不过1000美元以上的价格,圈定了其较为小众的市场群体。
在软件与服务端,联想还发布了与AR相关的解决方案。
据联想研究院官网介绍,联想正依托晨星AR设备及云服务平台,为工业、工程、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提供基于AR巡检、培训等应用解决方案。
(晨星AR产品 图源:联想研究院官网)
据官网介绍,目前成功应用客户案例包括航空航天、三甲医院、汽车设计制造、市政工程、展览展示等,未有更详细的数据披露。
从AR游戏设备到AR、MR智能眼镜,从消费级、工业级硬件到行业解决方案,联想围绕元宇宙多管齐下、全面布局。但从效果上评价,却确实没有让人感知到特别前沿的应用。
从2014年到2022年,8年过去了,联想还在“悄悄地”布局AR/VR,鲜为人知。
02、第三个“入口”
如果说PC是门户时代的入口、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那么AR/VR,则是元宇宙大门的钥匙。
既然同是入口,我们不妨先复盘下联想在PC、手机两条业务的发展路径。
打法是高度相似的——入局要趁早+收购足够牛逼的高端品牌,以此铺满低、中、高端所有产品线,占住所有可能的入口方向。
在PC端,联想起得足够早——1995年web1.0时代到来的前十几年,1984年联想就已诞生。
在1995年,联想走上了“电脑组装厂”道路。在2003年,联想的产品线有“X、E、A、S、Y”系列。其中在B端,A系列主打中端,X、E系列主打低端,在C端,Y、S系列主打高性价比。此时联想的高端市场还处于空白。
直到它遇到了IBM这张王牌。
2004年,联想用17.5亿美元吞下了IBM的整个PC业务部门,得到了“SSS”级资源包——ThinkPad品牌5年的使用权+PC端的核心技术+遍布世界的分销渠道+美国和日本的研发中心+10000多名IBM员工+研发、采购、销售业务线+IBM的IT咨询服务......
收购之后,联想实行“双品牌”运营——Lenovo主打家用消费和ThinkPad主打商用系列。同时为了强化公众对联想的品牌区分度,也对品牌的使用期限有所规定——联想在前两年只能独立运营贴上IBM标签的ThinkPad系列,之后的两年能够用双方合作研发的Lenovo和ThinkPad双品牌,5年后IBM仅在电脑终端标注其贡献。
整合了接近十年,联想国际化之路走通了——联想的国际市场份额从2004年的2.4%增长到2013年的16.7%,目前联想已做了常年的领头羊。
到了手机这一边,同样的打法复现了:
先是早早进场——2002年联想便与厦华电子合资建立公司,自此联想手机业务部门建立,联想正式进军手机市场,而华为在2005年才拿到牌照。
后是收购高端品牌、铺满产品线——2014年,联想29亿收购摩托罗拉,将其品牌定位于高端推向市场,并同时推进自己中高端品牌ZUK、VIBE,低端品牌乐檬。
后来联想手机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配方,为啥在手机这里就不“香”了?
首先是联想自己的品牌太垮了,基础没打好。
在收购摩托罗拉后续的双品牌运营中,联想看似高中低端皆有布局,但自己的这几个中低端产品都没有打出名声,突然加上一个高端,消费者无法建立对联想的手机品牌认知度。
而这背后,是联想反复横跳的手机业务发展路线。
在2007年,联想能排到国内手机市场第四的位置。但由于手机业务线一直亏损,营收不到整体的1%,联想在18年初以1亿美元卖掉了移动通信,美名其曰“专注PC”。
但2008年智能手机迅速发展——苹果发布了“划时代”产品,Android阵营迅速壮大,联想又认为这是布局手机市场的好时机,又在2009年底以双倍的价格收回手机业务。
在这里,联想的投机心思尽显,外加四次高管换帅雪上加霜,加剧了手机业务的“风雨飘摇”。
其次,被收购的高端品牌摩托罗拉,也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
和之前的"SSS"级资源包相比,摩托罗拉给联想的几乎是个空盒:核心技术所剩无几——15000多个的专利核心技术被谷歌瓜分,只剩2000多个;供应链也给不到帮助——全球的手机厂商也被谷歌卖掉;团队规模大幅减少——10000多个人缩减到3000多个;后续摩托罗拉高管也在2016年重组时离职。
资源包本就不够,收购的高端品牌还出现了战略错误——摩托罗拉确实在功能机时代大放异彩,但在智能机兴起时,摩托罗拉还在沉迷于2G的阶段性成就里,错失了3G发展的好时机,也因此在中国的智能机市场逐步落后。
对比电脑和手机,总结来说,联想这套起大早+并购打法能够生效的关键在两点,一是自身品牌立得住,能在细分市场建立一定的市场认知,才能为后续高端化打好基础,二是找到足够强悍的标的,在变化的新市场中选对路线,撑起联想在高端市场的形象。
回到元宇宙领域,联想同样起了大早,产品线全面铺开。截至目前,一切还处于混沌初开阶段——联想既还未能树立AR/VR领域的品牌认知度,市场也处于技术的快速发展期,还没有足够强悍的品牌标的能让联想去收购。
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未来2-3年,趁着市场还未全面爆发,联想需要抓紧树立AR/VR的品牌认知,跟上行业大部队的节奏。
03、联想还需有力的抓手
门庭若市的元宇宙,挤在AR入口的玩家成千上万,各路终端厂商都有拿得出手的牌:
头部的第三方企业亮风台、亮亮视野看重B端落地经验,靠着技术与定制化服务能力收获了大批客户的青睐——据IDC数据,在AR硬件市场上,除国际科技巨头微软绝对领先(HoloLens的拥有者,全球市占率超50%)之外,紧随其后的是国内市场本土品牌Shadow Creator、亮亮视野、亮风台等。
亮亮视野选择了全产业链自研的技术路径,覆盖上游光波导显示技术、融合AR+AI交互算法、AR整机及下游工业场景应用,获得市场的认可。
特定行业的定制化服务能力,也是这类厂商十分看重的竞争力。截止目前,据亮风台官网显示,已有49个项目落地,面向能源,汽车,钢铁,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家电等等超过13个领域。
在消费级市场,也有玩家在不断探索,如Rokid。2022年一季度,全球AR头显出货量为8.2万台,同比增长39%。据IDC分析,这主要来自Rokid等中国企业发售的消费级AR眼镜带来的影响。
从2018年至今,Rokid产品持续更新,已经迭代了6个版本。
(ROKID产品更新情况 图源:ROKID官网)
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也想要在元宇宙再造“爆款”产品。它们的布局,多是基于已有的C端应用上。
例如,百度已将AR技术叠加在自家的百度地图应用中,通过AR视觉定位技术,能够直接在路上“画”一条道路,边精准定位边增添商铺的虚拟内容,例如品牌虚拟形象,互动性营销等等;
阿里也很早将AR与手机淘宝、支付宝等APP的“扫一扫”功能结合。用户打开APP扫码,相关电子消费品的3D效果、互动游戏等信息便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反观联想,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生态角度,还没找到合适的抓手。
它还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去维持产品的快速迭代——据官方介绍,目前我们仅仅能看到联想的AR产品中,核心算法是自研的,其他相关技术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此外,除了联想晨星MR等产品系列之外,不少产品线如AR游戏设备、PC VR设备都已经停止迭代。
它也没有大厂那样拿得出手的爆款应用——用AR包装原先爆品,再造元宇宙里的爆品,继续延续在现实领域的优势。
联想已有的,是基于PC和多个终端硬件服务所积累的用户资源和口碑。
在硬件方面,联想保持一直以来的优势。由个人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硬件业务组成的智能终端业务,贡献了其大部收入——在2021/2022财年营收为623亿美元,总占比83.2%。
在B端,联想也有了一定的资源和口碑的积累——由于面向B端的云服务IT基础设施业务、中小型企业IT基础设施业务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基础方案业务的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37亿美元;方案服务业务经营利润达到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经营利润率达到22%,使联想整体的盈利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联想也在B端寻找智能终端设备业务的突破口——联想的中小企业业务营业额同比增长了28%。
用好庞大的B端市场与生态网络,应该能成为联想发展元宇宙的有力抓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联想要有足够硬核的AR产品能力,这将再次考验联想转型的战略定力与自研技术的决心。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