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数字世界的上帝之死
出品 | 猎云财经 作者 | N ICO
有人认为, 区块链 技术和NFT是通向完全新兴的元宇宙的“最合理途径” ,但由于交易成本和当今构成 加密货币 的投机等因素,“持久的、实时的数字世界”的梦想可能还遥不可及。
近日,猎云财经《币圈老友记》第2期活动现场, Mosaique Protocol创始人Nico 为大家带来了他对NFT和元宇宙的深刻理解。
以下为分享内容(经编辑整理):
感谢猎云财经提供的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NFT和元宇宙的想法和理解。
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Nico,是可编程NFT基础设施Mosaique Protocol的创始人,同时也是Puzzle Ventures的RP和加密艺术基金VulcanDAO的GP。主要关注NFT和元宇宙这两个赛道。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元宇宙——数字世界的上帝之死。
在讲元宇宙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NFT。
我们来看一张加密艺术作品,其创作者是Ellwood,BCA(现在的Meta Opus)的签约艺术家,这幅作品的标题是《一张图片的自画像》,这是艺术家把一张图片的数据经过多重编译后输出出来的。
这件作品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加密艺术品,或者说数字艺术品,究竟是什么?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媒体新介质,很容易将我们的视角定格在技术上,将基于数字工具与材料的创作解蔽为0和1的代码,从而消解掉其价值所在,这也是在加密艺术兴起后许多人的注意力所在。 这就好像我们将宏观世界中的艺术品拆解为“颜料的组合与涂抹”一样,这种技术性解构的思路只会引起失焦,从而进入一种向下的螺旋当中。
这种失焦是经常发生的,由技术带来的新事物,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退回到技术的原点上进行分析,那么也往往会错过其潜在的价值。我们需要在使用中把握事物,技术是为使用服务的,如果反之,我们可能就会像这张作品所呈现的,陷入一种黑暗当中。
关于加密艺术,我给出的小标题是“一种不彻底的加密”,这一点是我们目前对于加密艺术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目前的加密艺术处于资产和证明二分的状态下,我们持有的NFT只是其中的证明的部分,换言之作品本身并不直接存储于链上。 即便随着去中心化存储的发展我们将这些资产的存储搬到了链上,我们仍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创作过程仍没有经过链的验证,资产并非原生于链上的。
对于传统艺术品而言,对其真伪性的验证始终伴随着“两次跳跃”,第一,艺术家XX是否创作过作品A;第二,如果艺术家XX的确创作了作品A,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作品是不是就是作品A? 对于已过世艺术家的作品,这两步跳跃都是以中心化的方式来验证的;即便是在世的艺术家,对于某件归到其名下的作品做出的指认或否认,可信度也不是彻底的。
但目前看来,加密艺术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作品被铸造上链的过程,仍旧是跳跃性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艺术家张三创作了一件数字艺术品,而李四却抢先将这件作品用自己的地址铸造上链;或者,一个艺术家,将自己的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平台分别铸造。这两种情况并非我所杜撰,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 加密艺术,目前是一种不彻底的加密 。
而将创作过程搬到链上,使其实时地被区块链记录存证,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我称之为“加密原生创作” ,在这里,跳跃被推回到了原点——从现实中的人格到Web3.0人格的跳跃,但这已经不是题中之义,因为加密艺术的创作者身份,本就是地址。
尽管我们离实现这种彻底的“加密原生创作”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可以把握住原生创作的实质,从而趋近于它,这种实质就是过程的可信。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智能合约将NFT进行组合,尽管所采用的素材来源各异,但创作过程——即组合被链见证了,那么其所具有的原生性也就大大提高。 在这种原生创作中间件的使用场景中,更多的NFT是供创作者使用的素材而非作品,创作则是基于这些素材而在链上通过智能合约进行组合来完成的。
这种模块化的创作对于艺术家而言,只能是一种暂时的折中方案,但却会在其他场景也许会有惊喜的表现,这一块我们就先不展开了。
最后我们回到今天的标题,上帝之死。
说道“上帝之死”,或者说“上帝死了”,在座诸位如果对哲学感兴趣的话应该不会太陌生,这是尼采的一个著名寓言,之所以在这里引用这句话,在于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也将经历一个对我们熟稔之价值的“重估”的过程,而这一切,正基于区块链技术将数字空间的“上帝”,“杀死了”。
工业革命使我们的时空观念被极大地改造了,高效的交通与通讯工具急剧地将空间时间“压缩”,而互联网技术则直接创造了一个广阔得近乎于无垠的新空间——赛博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此内将自身的存在重新展开,我们在其中构建社会关系和价值网络,这些关系与网络或与现实空间有涉,也可以是全新的。
但在这个空间内,我们发现那个在现实中早已被宣告死亡了的“上帝”又卷土重来,这上帝就是传统互联网的开发者,他们置身在自己缔造的空间之外,对自己的造物发号施令,这在空间内部看过去(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就俨然是神威一般的干涉了 ,尽管我们在一些应用中体验到了开放性与自由度,但空间内的住民仍旧只能按照神的旨意行事,他们在空间内能做些什么,以及整个时空内的进程,都被开发者定义了,没有意外 ,一切都如前定和谐般被某个不可知的神灵(站在web2.0及以前的赛博空间内来看的话的确是不可知的)规定了,他们甚至可以随时天降,打断或者推动空间内的进程。
换言之,由于有了“上帝”,传统赛博空间内的因果律就不是颠扑不破的,而我们宏观世界的真实,恰恰建立在因果律的基础之上。
而这一切被区块链技术打破。
区块链的开发者不再是自己造物的“上帝”,他们是“创世者”,仅此而已,他们无权也无能力恣意地干涉他们造物的演化进程,他们扮演的角色是“不动的动者”, 在web3.0中,他们必须如凡人一般降临于空间之内,才有可能参与到自己开启的进程当中 ,他们不具备“神力”,任何看似神力的东西都是空间内的住民(社区)赋予他们的。
正如我们VulcanDAO的另一位GP,Vincent在最近的一篇中提到的, 以太坊 就是一个元宇宙绝佳的范本,这其中的一切都不是单点独构的,而是多点互构的,正如宏观世界一样,任何成规、价值,都是在社群的沟通、协商、竞争与妥协中沉淀下来的,而不是由什么超然物外的事物预设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去中心化是衡量元宇宙真实性的重要向度(甚至是最终要的), 只有去中心化,互构性才得以实现,我们在其中的创造才是牢靠的 。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存在凭空造物者的世界有什么真实可言,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即便它的图像再精美,感官体验上再逼真,它也只是一个“梦境”,一个你看不到开头,也猜不到结尾的梦境。而打破这一切的,恰恰是区块链技术,并不是元宇宙在给区块链行业赋能,而是区块链补上了元宇宙一块重要的拼图。
换句话说,元宇宙的真实不仅仅是感官体验上的真实,而是生存境遇的真实。
元宇宙的开发者们(或者说创世者)所创造的是规则而非玩法(在这一点可编程 公链 的确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很容易混淆这两者的区别,围棋的规则往小说无非是黑先白后交替落子、断气提子以及一些打劫相关的细则,但玩法却千变万化;而一些桌游光是规则书可能已经厚达百页,以至于可能性也被大大地局限了,可以说规则形同玩法。
这里并不是说规则越简练,玩法就越多样,而是规则越底层,其开放程度也就越高可能性也越丰富 ,比如Minecraft,它的规则是“模块”级别的,其开放性就比“组件”级的更为灵活自由,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在Minecraft中玩简化版的Minecraft。
如果我们设想一种元宇宙的终极图景,我想创世者们需要做的只是定义基本粒子层级的物理法则,并放置一个奇点,然后轻轻地推一下。但仔细一想,这似乎就不是元宇宙,而是宇宙了。
今天与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Bitcoin Price Consolidates Below Resistance, Are Dips Still Supported?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XRP, Solana, Cardano, Shiba Inu Making Up for Lost Time as Big Whale Transaction Spikes Pop Up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
Justin Sun suspected to have purchased $160m in Ethereum